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藏传佛教经典形象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08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我因为先在布达拉宫对价值连城佛像的无以计数和千姿百态赞叹不已,所以2010年9月11日在参观西藏博物馆时,更多的是欣赏经书的书写、佛像的年代与造型风格变化的关系。由于那时还没有阅读关于佛学的书籍,也就仅仅停留在“好看”和“有意思”的层面上。
    直到十个月后,我在汉传佛教寺院体验成家人生活,观看一些佛像,进修《佛教史》,尤其是《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二书后,才从史家关怀的视觉、佛教规定的思想,来理解这些经典形象,以致有了点滴“好看在哪里”和“表示了什么意思”的认知。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还有待继续的阅读,来日另写笔记。
     先就本篇发布的三十七幅,做点简介,附在照片后面。
 
         2011-09-08 穗城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徒开始造作佛像。这时,释迦牟尼佛祖圆寂已经几百年。
     早期印度人将佛像刻在就地取材的石头上,用的是粗犷的手法,表现佛的象征。随着释迦牟尼佛被逐步神圣化,以后逐渐有了“三十二项及八十种微妙细相”的规制,不但最大化地美化了释迦牟尼形象,又创造出寄托了信徒最理想的众多佛和菩萨的形象。
    公元1世纪前后从印度、西域东传,进入东西两汉之交,汉传佛教的佛像,这时期完全模仿古印度佛像的风格式样。其后,佛教经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发展,到唐代已具有鲜明的汉地特点,实现了西域佛祖、菩萨以及佛像的东土化。敦煌、云冈、龙门石窟的泥塑、彩绘、石雕造像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佛教从古印度、尼泊尔、中亚等地传入吐蕃,吐蕃直接传承了印度盛行的无上瑜伽密教,注重修行仪轨,而其时供设佛像的习俗,则促进造像技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庞大的藏传佛教像系,佛像数量不计其数。造型既有源于印度晚期佛教的密教金刚乘、时轮乘诸神,也有吐蕃原始苯教教神、蒙古神祗,甚至汉地神祗,姿态繁多,内容复杂。
    藏传佛教除佛像以外,还有祖师像、密教主尊像、护法神像、佛母像等。虽然大小不一,或平静典雅的亲善像,或凶猛丑恶的愤怒像,材质不同,表示繁杂,但都必须严格遵循佛教造像的量度创作,是来宣扬佛教教义的特定具相语言。
     参观西藏博物馆,观察藏传佛教的经书文字书写、佛像造型,对照相应的古印度文化,我感觉,如果在国内看佛教的起源,最便捷的便是在拉萨,或布达拉宫,或博物馆。
    藏传佛像人物造型,从其形象观察可分为两大类,一为静相,正常人形象,慈祥寂静。为显宗佛像;一为猛相,多手多臂,形象怪异,愤怒凶猛,为密宗佛像。
     就意蕴来说,源于印度密教的藏传造像,吸收西藏本教神的光怪陆离形象素材,极尽想象发挥。按照佛教教理,把抽象玄奥塑造出夸张变形的形象,使人身兽首,人首兽身,人鸟兽组等等合成为比喻性的教义象征。
    藏民族的佛像创造在审美方面,既有表现大慈大悲,庄严、慈祥、宁静的佛相,又有睿智典雅的菩萨相,又有娴淑端庄妩媚的佛母相。他们是善的代表。还有护法怒目圆睁,面相狰狞丑陋,但充满了力量,表达了人性对恶的愤怒之情的金刚像。将原本极美与极丑截然相反的形象共存,和谐统一于一体,反应出藏民族特有的审美观。
    在我观察这些经典时,件件都充盈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和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