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屯溪补笔

   发布日期:2009年10月2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头天去歙县就经过屯溪的,跑了歙县、黟县、青阳、贵池、池州、徽州、黄山市,三日后还又转回了屯溪。就知道自己常会忘记经历的,才在随身的小本本里信手用笔做了到点的,纸面上记划着连自己都看得糊涂,结果呢,还是漏过了应当要写的屯溪。
      对于陌生者来说,知道黄山的,未必知道黄山市;晓得黄山市的,才会连带晓得屯溪区;去过屯溪的,也才知道有条老街,但是知道老街原本街名的,恐怕连屯溪本地的青年人也不一定都懂。
我三次去过黄山风景区,二次来过屯溪,马没骑走,花没看,更不懂。
      这一遭还真是没懂找懂地走了两个小时,回到住地上网,又再琢磨了一个来钟头。终于明白了个大概。

      最先把我最后弄明白的地理历史写写。
      有个地方,在新安江、横江、率水的交汇口,元末明初,有个姓名程维宗的富商,看上这里,在水埠建起一个小码头,又在岸上建起八家客栈,以应徽商来往于前朝宋徽宗末都临安(即今之杭州)的方便。此地自此有了个地名“八家栈”。 既有八家客栈,又有水埠码头,人来客往,很快踏出一条路来。程雄宗于是顺路势而陆续兴建店铺,终成47间格局,这些店面铺子或自用,或出租,客商不但借以寄旅,更多的是用房屋来屯放商货。这就是我自问自查为什么并无屯溪水流的地方,会名为“屯溪”所得的答案。
      由于外出的徽商也看中此地风水,盈利后折返来大兴土木,作为久居,所以后来的屯溪茶商纷纷,行号林立,街道不断延伸,各家造屋又都仿宋,于是,这条街和街区的镇被称作了“宋城”,明孝宗弘治四年,即1491年,“屯溪街”以条目载入《休宁县志》,及至清朝初期,有“镇长四里”之名声。
      前史,宋以歙州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徽者、美善也”之意,而被诏改为徽州的记载。后史,有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建制时,取省内长江边临水的安庆和黄山下靠山的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说法。再后,1949年安徽省南行署区下属的徽州专区,专员公署即驻在屯溪,辖屯溪市和歙县、黟县等6个县。1956年撤销徽州专区。屯溪改由省直辖市;歙县、黟县等9县却划归芜湖专区。1959年屯溪被下放休宁县。1961年复设徽州专区,专署又驻回屯溪市。已属芜湖专区的歙县和黟县再次划回徽州专区。1961年1月撤销屯溪市,改设为屯溪镇,再归休宁县,同年8月又恢复屯溪市。1962年屯溪改由省直辖市。1963年撤销屯溪市,并入休宁县。1970年徽州专区改称徽州地区,地区驻休宁县的屯溪镇。歙县和黟县又归其管辖。1975年复设屯溪市,归属徽州地区。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黄山市,屯溪、歙县、黟县划入,原屯溪市则成其行政区域。随着新城市的建设,朝代的变迁,八家栈、宋城、屯溪街那样颇具历史和人文风格的地名,由后来的俗称“老街”取代了。 
      我如此不厌其烦说屯溪的历史沿革,自己也不知道是究竟和谐呢还是折腾,但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在歙县、黟县、青阳、贵池、池州、徽州、黄山市一带兜了一圈的原因,其中不乏被一地利用历史曾经的名望二三种说法糊弄了,忽悠了。
      再举两个浅显的例子。人们常说的“黄山”,多指的是黄山风景区,但是它距黄山市市中心区的屯溪还有69公里,行政区划归黄山区,而不是屯溪区。更麻烦的是,如果以为黄山区到黄山风景区是最近的,那又不对了,它离歙县、黟县、休宁县才是最近的。我们总以为黄山之所以叫黄山,是因为看到的山石是黄的。也不对。它原因峰岩青黑,树木苍黛,遥望黟色,是名黟山,在黟县。唐玄宗信奉道教,听说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故于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改之名曰“黄山”。
      我之所以唠叨这些,是因为觉得这黄山的地名也好,归属区划的多变也好,都在透彻出一个“国道”——利益驱动。
      话说屯溪,还因为我的导师方策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回归原籍后,落户在此。我之所以对屯溪别有念情,不去黄山风景区,而来回池州、徽州,最后在屯溪找到并拜见了方老先生和夫人,见欢其子孙,这才是重要的目的。
     经方老先生和夫人的指点,我品尝过一回臭桂鱼,走了一趟屯溪老街,

      我应该是怕臭类食品的,日本的纳豆、中国的臭豆腐和臭豆腐乳,甚至榴莲,一听其名就避之。然而,我却是在稀里糊涂还未听清师言何意时,吃起那小炉火上的锅里之食,先是一小块垫底的嫩豆腐,后是一筷子的桂鱼肉,鲜美、细腻、润滑、爽口,竟然觉得其香。
      据说,每年到重阳节后,长江沿岸盛产桂鱼的望江、无为等地商贩,将鱼挑担至山区的屯溪上市。早年交通不发达,从望江一带到屯溪行程要七八天,商贩为预防桂鱼在路上臭腐,行前将鲜鱼放于木桶中,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途中住宿时,将鱼翻动一次。这样到屯溪,桂鱼可不变质,鳃仍红,但散发出一种异味。当地厨师借口有异味而削其价格,低价买入,先热油锅一煎,后小火细烧后,加豆腐吸味,放辣椒杀菌,成就出如腊味透骨的“腌鲜桂鱼”。即使现在物流快捷,桂鱼新鲜,也如法炮制。俗话说“不吃臭桂鱼,不算到屯溪”。我算是到过屯溪的。

      屯溪老街大致还有旧时格局,也保存了不少老式徽派民居兼商铺的外表,尤其是没有用于营业的房屋上半截,还有就是由几条依然是明清朝代石板巷弄构接而成的街道,全长832米,再宽的也不过8米,再窄的也还有5尺。店铺以经营湖笔、徽墨、宣纸、歙砚“文房四宝”,以及茶叶、古玩、土特产糕点为主,四周洋溢着不冷不热如同秋日的商业气息。
      从1385年程维宗在屯溪造店房4所始,到1985年的六百年间,并无政要来过屯溪。屯溪仅仅是一条老街。
      自从1986年屯溪老街西段开辟近百米长的“古代街”,东入口广场处新建牌坊一座,影壁一座,次年老街核心地段改造工程完成,此后短短十一年里,达官贵人来此考察、指示的据公开了的就有全国市长研究班一行67人,国家领导人和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李鹏、乔石、江泽民四人先后分别来过五次。全国各地也因此推而广之屯溪老街,于是有了无数的古代新街。

 
      我是从临江水埠的尾处走到建有牌坊和影壁的开头,在“一担挑”和“汪一挑”两个并排相邻位上各买了一碗馄饨,吃不出比福建沙县更好口的味来,再想回过路去,买一支湖笔留做纪念,却还是怕闲置在自家的笔筒里,耽误了那笔的出息。
      到家来,在电脑平面上补记了以上,最末的句号虽然是圆圈,但不用兜。
                 
                    2009-10-21日下午1时40分乘从邵武始发的K8751次列车,晚上7时21分回到福州,22日上午到午后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