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麻把酒(对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桑麻把酒(对话)
 

法国2010年高中会考哲学题及题外之我见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23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时间】2010-06-20  19:50~22:45
【地点】剑达的家.
【来客】张,任职某重点中学,特级教师,剑达的远房亲戚。
【话题】从法国2010年高中会考作文题本身引发的话语
 


【引子】网传热帖:《2010年法国中学生毕业会考的哲学作文题目》
(为了使本篇内容集中,在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时,已将初与终时的客套话语、不关本题的谈话作了删除。并送王先生认同。2010-06-22
 
【张】最近网络热传的一个帖子,说法国2010年高中会考作文题,你知道吗?
【剑达】知道,我把那题目收藏了。
【张】我们学校很多人议论,都认为确实跟网上说的那样,“100年”或者“50年”我国都达不到那水平。你认为呢?
 


【剑达】那帖,我已经看过好几天了,也思考过。我觉得,面对现象也好,差距也好,问题也好,是不是可以从这样五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是法国考题本身,我国历来的和现今的、非哲学专业的、文史社经和理工医农的知识分子有多少人能选其一而基本完成之?我问过我自己,回答是:我不会。当然,并不能因为我不会,而推出别人也不会。因此,如果有一份以全国在校高级职称人员为对象的为数一千人的抽样调查,那就有个可以拿出来说话的依据。当然,就我多年的接触和估量,这样的题目让我们的学生来高考,不绝对说没有,但能为之者凤毛麟角。同样,还得想当然以为众所不的,就跟“100年”或者“50年”的说法相同,都是一个模糊的,不确定的测算数。
      第二个方面,看过这个帖子的人们,转帖的人们,其中,有多少人找来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翻翻?找来杜尔凯姆的论教育和论道德著作看看?找来霍布斯《利维坦》读读?光说差距“100年”啊,“50年”啊,而不从我做起,从我学起,仍然“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的望洋兴叹,岂不又“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第三方面,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想想:两国同等教育下的考题,竟然会有如此之大不同,原因是什么?
      第四个方面,我认为应该查到这些转而又转,贴了又贴的最初第一个帖子的来由,也就是传播学说的要找到它“信息源”,才好判断其真实性。我之所以会提出这方面,是因为我注意到有的转帖说它是法国的高考题,这与我所了解的法国高中考大学所行的“会考”制度和大学录取考试是不同的。有的转帖将它说成是去年的考题,这与我查到的2009年会考题是不同的。因为查到2009年会考题,又发现今年的和去年的,在分类上有不同,然而,就我收集的资料来核实,从1991年以来,法国的高中会考都沿用着同一分类。不知是不是因为中文翻译的偏差所致的误会。这么一来,就得讲到法国的考试制度去了。
      第五个方面,我现在看到的是法国高中会考哲学考题,而不是法文考题,不是作文题,大家发帖把它作为作文题来议论,许多人忽略了“哲学”二字。我提请注意这科不是那科,就跟我们高考的政治问答题不同于语文作文一样,科目不同,考试的看点也就理应不同。因此,我们是不是在议论法国哲学考题时,拿我们的政治试卷做比较,才更适当呢?否则,就把法文与哲学混为一谈,把语文与政治混为一谈,把哲学与语文混为一谈了。
 


【张】你讲的这些,让我一下子开朗了许多。特别是第四、第五两个方面,我根本连想都没想到。前面第一、二、三方面,想过,但想不到你讲的这么纵横向比较。能不能谈谈那三本书,你都看过吗?
【剑达】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在我们单位的书库里见过书脊,精装的,很特别,我不是宗教研究的,没拿下来,不知道。这回知道它的重要性,找个时间,借来看看。杜尔凯姆从事社会学的,我读过他的三种著作,但不知道有一部《道德教育》的书,所以,我起先提到它时,只好说找来他的论教育和论道德著作看看。霍布斯的《利维坦》,我翻过,没太大的兴趣。
【张】能说一下你看过的印象,或者你给我一个这方面的阅读建议吗?
【剑达】因为二十几年前看的,蛮久了,记不清楚,不好乱说。我谈点印象,因为你来唤起我的回忆吧——
      阿奎那是十三世纪的意大利人。他的经院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天主教哲学史上的地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继教父哲学的奥古斯丁之后最伟大的神学家。这仅仅是我就这个人物所知道的。《神学大全》肯定是他的代表作。
      这不是二十几年前知道的,是前几天上网查的。新的知识点。
      杜尔凯姆是法国人,上世纪初才去世的社会学家,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和德国的犹太人齐奥尔格•西美尔,并称为世界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西美尔的中文译名还有“齐美尔”,“整齐”的“齐”。杜尔凯姆也有被翻译成“启迪”的“迪”——迪尔凯姆。
      杜尔凯姆最著名的《社会分工论》,我非常认真学习过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成为工具书。《自杀论》三十年前阅读的时候,兴趣大得不得了,象看小说似的入迷。他有一本《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我从书库借回来过,没怎么看就还了。不过,其中有个宗教理论词汇,叫“集体兴奋”的,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长记不退,至于具体怎么讲,我并不知道,但望文生义也觉得有趣。
      我是在《社会分工论》中,还有杜尔凯姆的其它著作里,读到他对社会秩序在各种社会中的保持等的考察和所总结的理论,读到他关于教育、道德、犯罪的论述。
      杜尔凯姆的创立的重要理论之一是道德社会整合论。他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之前,宗教是道德至高无上的权威,家庭和教堂成为道德最重要的教育基地,二者起着维持社会整合的作用。从本质上看,社会集体的道德力量的基础在于宗教,而宗教的神圣权威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强有力的道德力量。然而,不能没有权威的道德,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却深陷在意义已经变化的家庭,力量已经式微的宗教,道德教育因为没有能找到替代上帝的道德权威,即它缺乏一个形而上的基础,所以无能为力。于是,他提出,道德行为有三个本质因素,即道德的规范性、对社会的仰慕、道德的自主性。缺一不可。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杜尔凯姆主张教育的多功能,首先的功能就是“加强社会团结”。
       《利维坦》是霍布斯的代表作。他是英国人,英国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生活在十六世纪后期到十七世纪中叶,处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利维坦》是他年老时的所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名著汉译丛书的版本。我当时花了好长时间才弄明白“利维坦”是什么意思。
      利维坦,本意是我们平时说的“裂缝”,因为在《旧约圣经•以色列书第六章》记载了雄性怪兽贝希摩斯之后,描述了雌性怪兽利维坦,所以,在基督教来说,“利维坦”就是“恶魔”的代名词,象征邪恶,属七大罪之一的“嫉妒”。
      霍布斯用“利维坦”作为书名,意图以此作为他哲学论证国家的君权至上的形象比喻,即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国家论”,目的是借此提出他反对“君权神授”的政治主张。
      我能记得起来的就这些,说的可能误差,别拿我的引用,免得荒谬流传。以后找来书看看,会好些。

 
【张】那么久了,你还能记得这么多,好了不起的。我还想问一下,你有讲到(看他的笔记)……第三方面,关于两国同等教育下的考题,是什么原因竟然会有这么大的不同。你的看法是?
【剑达】我是这样认为的:首先,要明确和明白我说的第五方面,既然我们自己肯定是会把中国的语文与政治分得很清楚的,那么也就不应该把法国的法文与哲学混为一谈,更不应该拿他们的哲学试题来和我们的语文作文题作比较。各国的语文考试的目的,同样都是检阅考生掌握和利用语言的能力,而哲学考试是为了了解考生的思维、思辨能力的。有别人于此的,我们的政治科,考试的目的与教育的目的是完全可以脱离的,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和改变学生的观念,以使服从政党政治,考试的目的则是检查考生对政治常识、政党政治意图的了解。所以,严格地说,连我们的政治科也不能与哲学贴切,顶多其中有点哲学的因素而已。
      再就是高考、会考存在不同。
      上世纪的70年代到1990年,法国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分为5类12种,技术高中毕业会考分为3类17种。各学校要通过连贯的方向指导,来帮助学生确定选科及选考其中一种。法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就是根据各科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来规定这8类的高中班教学科目和内容。
      法国的高中会考分两轮,第一组和第二组,相当我们的初试和复试。在第一组考试的前一年,已先期考过法语,不再考。普通高中与技术高中内部分别有若干不同方向的考试内容。考生每年只能在各个方向中选择一个方向参加考试。
      第一组初试的内容包括笔试、口试。每个方向的每学科考试时间,最长可以5个小时,最短限制在1个小时。
      “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在法国,作为国家对精英阶层、大众阶层的意向者进行预期筛选的学业分类机制。为历来法国的综合大学招收新生的一般采用的方式。通过这一方式,筛选和区分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的预备人才,通过群的统计数据,获得理解、支配、评判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的重要依据。
      说这么多,可以简而言之:法国,还有西方其它国家,高中的毕业会考,既是学生毕业资格的证明,又是升学的重要参考,还是就业的基本依据。
      我们的高中也有会考,目的单一,就是用来评价中学的教学质量。也就是说,折磨学生的那一系列考试,是与教育机关有关的,而和学生本人的升学没什么关系,完全谈不上与就业有什么关系。
      如果愿意深入探讨,就不难发现——法国和其它许多西方国家的会考,是它们国家社会关系结构再生产的关键机制。而这与我国的现状有根本的区别,但颇有我们的《论语》所记录的子夏所曰之“学而优则仕”。
      这当然是另话。
      话说回来,所以,应该拿我们的政治科与他们的哲学科,题目对题目比较;应该拿我们的会考与他们的会考比较,目的对目的比较;拿我们的社会与他们的社会比较,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对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的比较。
【张】哦。
 

【剑达】除有关三个人物的三本著作,我还注意到他们哲学会考试题覆盖的知识面:科学的真理、真相,时空的未来、过去,思辩的史学家评判作用,规则的艺术的创作与规律,心理的感觉快乐。我好奇的是,他们的课本究竟有哪些内容,广度与深度。
      你看(在电脑的资料夹里搜索)……这是法国2009年高中会考哲学考题:
      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
      1. 什么是公众所能承受的真理?
      2. “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 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张】哦。
【剑达】两年的课本一样的话,考题如此不同,可以想象他们课本对于你我有多么的困难了。
      这就是我们跟他们的差距。

【张】哦。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的整体心得?
【剑达】我在惊诧、感慨之余,是有感叹的。你看(在电脑的资料夹里搜索)……这是我的只言片语:教育对人性的泯灭与启发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张】停顿一下)究竟是什么?
【剑达】一个是奴役,另一个是自我。
【张】哦。
【剑达】没有这样认识的人民,在受国家君权肆无忌惮驾御时,不知心苦,只要君权稍事放松缰绳或喂给饲料,便觉得幸福,因此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