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故事十二讲(下篇)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8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接上篇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7/1308.html


故事七  种竹




埋鞭岁首立春前,    夏至欣然节节鲜。

韵律高低因雨醒,    风情枝叶枕云眠。

蝉衣堕落三秋地,    寿石扶摇四季天。

郑燮糊涂苏轼醒,    东坡食竹板桥怜。


接下来,很自然地,故事延续到“种竹”。

年前属冬季,天寒地冻的,“他”已经刨开成年竹的根,从中剁下一小截一小截有似芽尖的竹之“雄性生殖器官”,然后埋在湖石之旁。经过春雨,经过惊蛰,经过春分等等,到夏至,竹鞭雄起,破土成长。“他”因此想到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更加自“醒”,也因为扎根,以使“荒居”有了全新的生机。

“他”的“醒”,既有大自然“雨”的作用,也有画家与词人的感悟,即:郑板桥对竹的爱怜跟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如果故事七只在讲“他”怎么样种竹,竹子长成什么样子,那没什么意思,讲给小孩子听听都打瞌睡。但是,因为来了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人,而且尽人皆知的两大名人,故事就变的幽默了。

幽默不同于笑话:笑话是拿别人取笑,幽默是自己拿自己开涮,说苏东坡不也被贬谪得比潇湘更远的岭南嘛!郑板桥要是在世,能画出我这样的竹吗?

七故事显得平,显得和,显得安,是五、六里“他”故事的跌宕之后,顺应成章的。



故事八  画树




平林仅写树三三,    破墨多些青与蓝。

淡湿干浓相得意,    沉凝毅炼各当担。

前承厚土心中出,    后揽凉风纸里含。

八大山人之哭笑,    今无学者论头簪。


“他”在故事七的“种竹”并不尽兴,毕竟有过官宦仕途的生涯,有文人盛夏绘春的山水情怀,于是,“他”再次提笔。

这次,“他”继故事七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临”了“扬州八怪”的又一个之一“八大山人”朱耷的树木画。

八大山人落款时的题名,虽然可看作“哭之”,也可视成“笑之”,但这都不是“他”要借喻的重点,“他”的重点在于“当今”已无学者去讨论朱耷的削发为僧,后来为什么又盘发横簪改道炼丹的人生。

这时,故事讲的话题出现了哲学要紧的“信仰”。

“他”没有因为种竹尽兴,也没有由于画树释怀,于是,他又走出宅门。



故事九  泊舟




行程过到未名州,    遣使船家酒肆求。

举箸闲情归脑后,    干杯快乐坐潮头。

赏心夕水轻轻载,    悦目芦花慢慢浮。

寂寞今宵还在此,    孤灯兴许引双鸥。


故事九是“他”走出宅门之后坐船。

没有讲要去哪里,要去干什么,只是讲:船在黄昏之时,停泊在一个连名都没的水中陆地。故事除了“他”的孤单感和借托于水、花、鸟的外景和内在的灯,别无新意。

注意,这时的季节已有芦花飘零。

因此有意思的,一连串的故事在“画树”之后,故事有了承上启下的转折。

但是——但是的但是啊,故事出现了一种心情无可泊,魂魄无处安的状态!

这状态本是极端无奈、再也没有可以比拟的无助,我竟然用“闲情”、“快乐”、“赏心”、“悦目”这样的词语来讲出。

因为在讲述这一状态时,我联系到了自己有时的就是这样。



故事十  餐色




夫尝嫩绿得时鲜,   蕨菜溪鱼可入筵。

举杖行吟生醉意,   闲情对景去愁眠。

心疑热辣红椒树,   怪异清凉碧玉天。

直到红枫凄楚了,   沉迷艳丽记春缘。


故事十,画面上草色的鲜嫩之绿,与左上方原题的“千树秋风万叶飞”季节,在我看来是极不协调的,不合季节色彩的写实逻辑的。所以,讲故事的我不得不编造出:“他”在出走之后,继水路再“举杖行吟”的陆路往前,就连“醉意”都延续了故事九的“遣使船家酒肆求”。在“他”的眼中,枫红成了朝天椒,碧云天成了无云有玉的乱象。已经深秋却又秀色可餐,使之回到故事二“盛夏”时的绘画春色春景。

这是什么心情?这是什么欲望?

讲故事的我,认定是“他”念念不忘要回到被“贬谪”之前的满目“春缘”,尤其是酒醒之后。

人啦,因后来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会十倍百倍地强烈欲望着重新得到,即使已无必要那东西。哪怕“他”再被召回原职,“他”无非:要么只是虚荣心的一种得意,要么就是变本加厉做比过去更猖狂的反扑。

在我讲“他”的故事里,季节一直是在恶暑,即使“他”有春游,但绝不可能有“春天的故事”。



故事十一  相对




身居恶暑热难当,    画面严冬枉挂墙。

望雪驱炎焉有用,    思梅止渴怎能凉。

常言自在非他在,    岂论冬装即夏装。

问答双骑前去意,    竟然羡煞火骄阳。


一连串的故事总数是十二个,第十一个故事要按古戏的规制,就是“压轴戏”——全本倒数的第二出。

要是全本戏,这已经是故事的最高潮。

“他”仍然处在酷热难当的时候。

“他”仍然在不实在的“画面”里煎熬。

“他”仍然处在一如永无止境地怕冷的希望夏天快来,怕热的眼巴巴大雪盈尺那样,自相矛盾地相对于现实和憧憬里。

可以很自得意趣地讲,第十一幅古画,能被我讲成画里二人相对“问答双骑前去意,竟然羡煞火骄阳”,而“他”“身居恶暑热难当”与“画面严冬枉挂墙”相对的,且唯我独!



故事十二  网秋




鲈鱼八月正肥时,    老父扳罾起兴之。

放任河塘秋夜月,    兜来草屋竹枝词。

凉风仗日攀枫树,    野菊扶岚醉竹篱。

怯问三年边戍事,    船家五子数盘棋。


这是大结局。

故事的“他”,已经彻底接受了“荒居”的事实,已经不再对官复原职寄望,已经学会了最简便的生活方式,甚至会捕鱼。

因为社稷起了多年的战事——连“他”的年纪已经不青的儿子,都被征走了“三年”!

这才是他迁徙到“荒”村定“居”的最重要原因。也是“他”的同僚“三年罔顾”“抚琴”之失“乐”的根本。还是那位盲友叶落归根的空想。

为此,“他”的关注已不再是,也绝不可能是自己,而是超越岑参边寨诗作和旁观“三离”、“三别”杜甫,切身之魂牵梦萦是“他”自己的儿子——“边戍”“三年”无音讯,想问而怕听到不好的讯息……

“他”换了一种打听讯息的方法:和远道来的“船家”下棋。

至于“五子”是“他”“边戍”去的第“五子”,还是“五”个“儿子”;抑或围“棋”甚至“五子棋”,都不在讲故事人的话下。

我这么的讲,是因为作为大男人,作为经风雨见世面的老父,我自己总有在最遇见某事,继而生情时,而言它。


2016-07-27



【本篇有关】

荒居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14.html

盛夏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15.html

观瀑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16.html

听风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17.html

抚琴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18.html

闻笛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19.html

种竹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20.html

画树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21.html

泊舟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22.html

餐色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23.html

相对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24.html

网秋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4/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