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介子推传说整理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0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若按古俗所讲究的,今之壬辰年的寒食节具体日期,当在三月十三,即公元2012年的4月3日。也就是今天。
      寒食节的来历,在众写手传抄的过程中,编撰的生动,属民间故事。
      为情节合理,作清理整肃,供人看的下去:

 
      春秋时,晋献公立长子申生为继位。后妃子俪姬极欲将来立己之子奚齐,遂设计谋害逼申生自尽。申生之弟重耳、夷吾被赶出了晋国,成难兄难弟。
      几位晋臣跟随重耳流亡,生活非但艰难困苦,更倍受他国歧视。
      流亡到卫国时,粮绝伙断,众人以野菜果腹,重耳咽不能下,饥不能行,最是困苦。
      有个来自地名叫“介”,名“推”的臣子,却呈重耳以有肉和野菜同煮的汤。
      重耳大喜,食后方才问起美味何来。
      旁人告之,乃介推割下自己大腿一快,重耳感动落泪。
      献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故。在国数子同室操戈争夺王位。此时,已在卫、狄、齐、秦等国流亡一十九年的重耳,求得秦穆公之助,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异母兄弟公子围,归国为君侯,史称晋文公。
      在分封群臣行以赏患难与共中,晋文公却忘有介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提醒割股奉君的往事。
      晋文公深感惭愧,立即差人去请介推上朝受赏封官。
      但,此时介推已离去,回了老家。
      晋文公差人几趟去请,介推皆托辞于老母必须伺奉而不能。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却人去屋空。
      有道是介推已背着老母进了绵山。
      晋文公令兵士上山搜索,无着。
      晋文公听信妙计,烧山三面,留一方面,逼其退出。
      孰料大火三日,熄灭后仍未来见人影。
      再查,只见二具焦尸合抱一棵焦柳。
      移开介推遗体,发现其胸口堵一树洞内有血字衣襟: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哀戚,下令依山埋葬,改绵山为介山,修祠立庙,并立介推死日,各家禁火,国人寒食,还令工匠伐一过火不深的柳木下段,制成一双木屐,置于宫中,望而叹曰:“介子,介之推,悲哉足下。”
      从此,“足下”一词,延伸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的尊称。
      晋国人为纪念介推,不但以“子”尊称其为“介子”、“介之推”,还依照国君之令,在介推的忌日不举烟火,只进冷食,又将早先准备好的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的“燕子”,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谓为“子推燕”,以招其魂。随着民风传送,习俗渐成,曰之“寒食节”。
      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是最早记述此事的。
      其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陆续载有文字。
      唐时卢象《寒食》五绝诗云: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
      民间故事大大丰富了原本简练的文字记载。
      倒有四件相关是真实的:
      其一,因不能确定介子推被烧死是在大火三天的哪一天,所以古人约定俗成将寒食节定在冬至节后的第一百零五天。这一天一般都在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前一天。
      其二,自此,古人在清明时节的春祭,而直到唐以后,又才有了八月仲秋时节的秋祭。而受汉人影响的高丽族韩国,迄今保留有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大和族的日本则习自大唐,在八月仲秋时节的秋祭。
      其三,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更兴人人皆愿、家家皆行的清明踏青和扫墓,致使后来者居上的清明节,仅纪念一人的寒食节禁火习俗,反而逐渐消失。虽然实际上寒食节的成风,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还早三百五六十年,更早于清明节,因为“清明”只是一个节气而已。
      又今之汉族,各地的人们或春祭,或秋祭,或春秋祭,不尽统一。
      其四,介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在整理这个民间故事时,假设我是介推,会不会割股呢?
      有可能,因为“剜却心头肉”的事,为我的孩子做过。当然,与孩子,不是君臣的关系。
      又假设被火攻的我和我的母亲,我也会抱憾俱焚吗?
      不会。理由是,自己的生命即使可以死去,但让母亲一起陪死,这是大不孝。再说,我可以背着母亲,顺无火的山道下来,面对君王,陈词而去,哪怕因君命不从获死罪,那也可让君王的恶性昭然若揭,岂不死的更是?
      在整理这些时,我还想到一位老友,倘若这事情换了是他,他可能就是介推第二。
      个性的态度取向、气节的义举出动、愚智的抉择得失,值得三思。
       
                                      2012-04-03      夜晚     广州
 
      【备注】一般在说这个故事时,将介之推作姓介名之推来讲。本篇已经说明了介是地名,推是名。子是晋文公对推用的敬称。这里,再补充一点:古代,因为整个国家可能只有两、三个姓,很多人的姓都一样,所以民间相互称呼不使用姓的——这种方法现在许多地方仍然沿用。像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古代名人如:介推,是“介”这个地方,一个叫“推”的人。

      【别记 寒食节后事】东汉初,官员桓谭,因遍习五经、博学多通、喜非毁俗儒,甚有名气。他针对“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的习俗,提出“王者宜应改易”。
      此时,寒食节已从最早的三日,习俗而成五日,甚至有的地方蔓延成一个月。
      并州的刺史周举于是愤然,以一祭文置于介子推庙,书曰:“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不温食。”也提出“说民不宜寒食,因勒使炊食如故。”
      因官言意志,后“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又,东汉末建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纪年的206年,魏武王曹操发布《明罚令》文以“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这才真正有了对寒食节风俗的明令遏制。
      直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才又恢复为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