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捕鱼(散笔)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清溪捕鱼(散笔)
 

风寒中想起的制药一事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0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人到老的时候啊,心里怕什么,偏偏就来什么。这不,要去西藏,天天提心吊胆,防这防那,唯恐得感冒。呆在屋子里一点没事,哇塞,昨日午后去了趟山野,看江水东流,片云飘离,感叹罢风水不错之后,回家来便开始觉得脑门发热,身内生冷,知是光着头着了寒气,外感了。
      速速大量饮水,服了几片感冒康,戴起毛线帽,包裹进两床被子一条件毛毯中去,睡了一场。到午夜醒来,觉得好了许多。再服一包姜茶,感觉体内寒气已从上往下逼至小腿,于是打起精神,把日志写完。又服一包外感冲茶,不久再在被窝里魂飞魄散,直到今早八点才依然故我。
      比较前些日子,最大的不同是,不再单衣单褂做耐寒锻炼,而是三件套。头顶上,昨夜戴的帽子就不脱下了。
      洗漱时对镜,面对一龙钟老头,觉得要是我到这份上,怎么对得起别人。
      仔细瞧瞧,哑然失笑。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竟然不认得自己!
      家人忙为我倒开水,拿药物,取血压计:“马上就会好了,把病留在旧年,新年保证健康!”
      我把此类祝福语当成巫术的咒语,哈哈,不说也罢——倒是因为看着棕榈褐色颗粒,从塑封的药袋里的倾出,提起了对这中成药四十年史回忆。
      我曾参与过制造。
      那制造出来的,名曰“速效感冒冲剂”。
      眼前渐渐地有了一位四十来岁矮小的斯文人,福州市某医院的医师,一副少见的“金丝”眼镜。人称“李医生”。
      还有一小组跟着李医生“学医”、有志将来到农村去当“赤脚医生”的青年,全是十七八九岁的年龄。现今仍还记得的其中一人,姓名吴锦中。
      “制药厂”就在“医务室”,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平房。
      制造的过程,我因为好奇,很留神地看过,还试过操作。那是将广藿香、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地黄、地骨皮、白薇、薄荷等几味中草药材,加生姜,在锅里文火煎熬。到浓稠适度时加红糖,再鼓捣一阵子,倒在早先已经铺好的可食用粉上,然后用几道网筛筛动,越筛颗粒越细,深色也渐渐变干变浅,最后放在太阳下面晒了,包装成一小袋一小袋的。
每十小袋再合包一袋。袋里附一张说明书。
      因为说明书是李医生请我帮忙设计、写美术字、画花边的;画完我交给锦中送医务室的,所以,相关的药名、人名,还能记得。
      这是1971到1972年间的事了。在闽侯县的白沙镇孔原。我属于“省五七干校待分配人员”,他们则另属“福州市五四青年农场”。李医生是场医,锦中和伙伴是“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
      人生易老感冒难老,岁岁重来,今又来。
      旧事变老,感冒不变。
      冲剂药改,棕褐色在。
      大江东去,浪淘得尽千古人物,而感冒病毒古今传承,盛而不衰。
      前几天接连得知几个亲朋患了感冒,我一个个地叫唤:“办法有三:大量喝水,将病毒随尿排出体外;生姜油煎,冲红糖水,驱除外感寒气,使身体变暖;躺下休息睡觉,增强体质。”他们一个个好了,我反而有问题了。
      我喝的药,味却无别。
      好在,问题已解决。
      现在再去喝感冒冲剂,外加几根油煎过的生葱。
      然后,睡觉。
      然后,好了。
      然后,过年。
      然后,去西藏。
 
                           2011-01-31  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