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唱歌课教《太阳出来喜洋洋》,以为四川人天天扛起扁担上山砍柴。觉得司空见惯的稀奇。司空见惯是五十年代初,我家住南平山区,天天也见着福建人上山砍柴的;稀奇的是,我们这边的人用的是柴刀,四川人为什么手里拿把开山斧呢!
六年级《地理》课本上说,四川是盆地。老师说,四围是大山,中间凹下去,像盆。
上初一之前,从福建途经南昌去武汉,听说沿长江,自上而下,“三大火炉”依次的重庆、武汉、南昌。后来,不知多少次挨人纠正,总改不过口,老说“三大火盆”。
有一回周末露天电影放的是《抓壮丁》,里面的话能听懂得的不少,武汉话和四川话差不了太多,剧情顾名思义,觉得滑稽,忘了大意,只记得里面有个老大不小的人穿了小不大老极不合身的国民党军装。
这应该是我迄今所能记得的第一个川人印象。从儿童到少年,至此的期间约莫有五年光景。
高中《语文》学《蜀道难》,明了“蚕丛”、“鱼凫”乃是古蜀开国之二君王。又因为详解作者,于是知道了李白五岁其家自碎叶城迁入四川,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这应当算是我第一次知晓的二位有氏有名的川人,以及一位在川的名人。
高三毕业,结义七兄弟中的五兄郑道芳和七弟张均斌考入数学系。他二人虽也在川,但皆武昌籍,入川后未见予我的文字中谈过川人,所以,只是从那边寄来印着毛主席题写的“四川大学”红字的白信封是经由川人生产的。
年轻时,读史,有手抄记二笔:“抗战八年中,川军将士‘失地不复,誓不回川!’,‘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为挽救国家危亡,与倭寇鏖战,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其中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牺牲之冠。”。由此,才晓得川人壮丁的选拔之目的实为抗战。
“1937年8月至1941年8月四年征兵赴前线者共130余万人。1941年9月至1945年8月因全国沦陷区扩大,四川征兵额不下200万人。八年抗战合计有300万人以上在伍。约占全国实征兵14050521人的1/5。以当时四川人口数4000万计,则平均14人中就有1人参加了抗日战争。”由此,知道了“无川不成军”说。这是第一次有川人数字的印象的来由。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的“三线”在四川。四川成为反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大后方。
文革结束后,1979年7月,出差,当长长的列车日夜时进时停在从昆明开往成都的悬崖之下、桥梁之上、隧道之内,当看见每个小站几乎都是一个小小的“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铁道兵烈士纪念碑时,当发觉乘坐的每一节车厢昏暗的灯光下只有二三个旅客时,才身入其境《蜀道难》的“难”。在成都光顾及武侯祠和草堂,却忘乎诸葛亮、杜甫之于川人的关系。又有上不到朝天门码头,背包就被刀片划了“L”,急匆匆办完公差便离开重庆。面对嘉陵江,直觉得川人能文能武。
有一首《船工号子》气势磅礴,先还以为无非歌颂,后有了网路,收集到几十幅纤夫的照片,这才有声有色地听到和看见真正的川人的赤裸的谋生和裸赤的生活。
从《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开山斧到与《船工号子》相关的纤绳,从听到到听到和看到川人,足足经历了半个世纪!
以上,便是我五十年记忆中的川人。
接着,八十年代有两部电影,《芙蓉镇》和《巴山夜雨》反映的是川人。看的当时还有故事,不久就没了印象。
后来陆陆续续知道写戏剧的川人鬼才,川剧变脸的功夫,再就是演电影不难“做名女人尤其难”的川人女优。
当然,最是影响当今中国的,也是极重要的川人,就是“棉里藏针”的那位老人。
这些,也不过都是隔着屏幕或翻着纸页,得来的印象。
1997年,部下有两位分别来自成都、重庆有背景家庭的小伙子。共事四年,那是我有生第一次与货真价实的川人打交道。聪明与心计、灵活与懒散、是虫与似龙、清秀与圆润、建设与破坏,我给出四个字“五味俱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