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九弟京城寄赠《携琴觅知音图》,邀限十二侵韵作七律一首。观之有感画上之人恰余写照,遂书之。
此君最怕独孤侵, 买把烧槽焦尾琴。
借得青松非草莽, 养成白鹤是鸣禽。
都曾识别风和韵, 怎的无从古与今。
究竟空怀抱一木, 原来汉子不知音。
2012-07-11
【有关本篇】
焦尾琴,古代名琴之一。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以一段他人初始野烧的梧桐木,亲制的七弦琴,音色悦耳,名曰“焦尾”,又称“烧槽琵琶”。后人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代言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
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良才入爨”写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
此琴有“五不弹”:风甚雨疾不弹,尘市闹井不弹,面对俗子不弹,无座可坐不弹,不正衣冠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