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有些话和有些事

   发布日期:2011年01月30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六十岁前,我是属于有什么说什么,肚子里藏不住话的那种人。
      后来,觉得有的话说了没用,有的话说了伤感情,有的话说了反惹麻烦,也就逐渐地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过去,教人际关系课时,我曾经讲过:一个科室如果对一个问题先进行讨论,要求与会的十个人每个人都得发言,然后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的话,一般来说,第四位发言人的意见最能获得多数人支持。原因是,他既可以对前三位的发言加以综合点评,又能够在他们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第五位发言的人如果来不及有新意,那就只能附和第四人的,即使再后来发言的人有新意,也顶多是对第四位的发言稍加修改。于是第四位发言胜出。
      这是我凭借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屡试屡爽。
      然而,六十岁以后,我在任何场合,都不再发言。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觉得有些话还是不说的好,老有所思,思而不言,这就叫淡定。
      私下里,三二个人在,我觉得还值得说明己见的,或许,我还会说三分之二、五分之四,而没说的可能是最关键的。
      因为,最关键的也许最给力,把人一巴掌打了,自己手也疼。
      不要以为评论事件、评价人物怎么也用不着巴掌,依我看,只要不是一味恭维阿谀奉承的,能击中要害的,巴掌才是既让人痛,又不留面子,还能发声响以警醒。
      老来自知不在位、不谋事,纵然尚有缚鸡之力,也不可以缚鸡之经验,去说三道四禽流感的。
      前些日子,阿格让我看一篇某名人写给子女的信,遗训式样的,一条条的“应该”和“不可”。恰那时段,我在帮一老先生编书,他也有类似。于是我道:“会这样说的,可见还是没参透人世。”
      这是就发言,说话而讲的我之有为和不为。

      又,有些事得看情况再做。
      年青时,我什么事都好奇,都要试试身手。后来,经的多了,见的多的,做的多了,才知晓许多足以表现“我能”者,都含蓄着,而不怎么能的我能,从此不能也得能。我能的结果,是得一直能下去。否则,能而不为是故意不作为!累的有口难言。
      我教人际关系,还讲了这么个做法:任何情况下,都先旁观一阵子,等人家都试过,都不成了,非常焦急了,束手无策了,我再作胆怯状,小声说:“我也可以试试吗?”其实,我自己心中有数,我不但能,而且很能。
      往后,如果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人家说:“上回你能行,这回你再来!”我就说:“上回是我踩到狗屎了。如果一定要我再来,弄不好可别怪我啊!”然后,故意失败。从此,没有人再找我。我清闲,也不招人妒忌。
      由此及彼,要不要接过企业来做它的高管,就跟抱人家的婴儿,正在笑的或者安静着的别抱,要抱得抱哭闹不停的。我抱过来,孩子还继续哭,人家不怪我;孩子不哭了,是我的本事,逗得出笑来,人称我是高手。
      课堂上,我还真就是这么不照本宣科的。
      现在,我不管事了,不接活了,大凡见到婴幼儿,无论熟悉还是陌生,都喜欢去逗逗,勾引来,老玩童,也是缘分。

      上面,我说了这些,当然,实在是不该说的,不是会把人给教坏了吧?这我管不了。这社会的坏,会不会归咎与我?
      福州方言有的说起来忒生动,例如:“你话不讲,会从鼻孔里喷出来?”又比方:“没瘤找个鸡食囊挂着!”
      大概用于此处,形容于我,蛮恰当的。
                         
                                  2010-01-29  写于派阿广送信件给托我编书的老先生之后

                                          (本文插图来自网络 作者:徐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