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我早年的学习精力对后来处世的潜在影响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27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这段时间,做了个试验,目的是对自己中学阶段数理化非常差,尤其是化学差到高三下毕业考试100分只得2分,根源进行追究。
      试验的过程包括:找了一套初中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学、化学和物理教科书,粗浏览;循序渐进在课后练习题中,随机抽取来试做了30题;在有课本为参照、不受时间限制的情况下,独自做完;将我做的与同期教案进行比照。
      试验结果:仅一道物理题计算的得数错了,别的29道题都对。
      今作业之年份,距我高中毕业的1964年,已四十六年,丢去其时之书本自不必说,就连许多基本的概念、符号、公式、定理、定律,再看都如首次。揣揣不安而做之后,释怀的意义在于:“少小时,怎么就那么差?”这个问题的重新提出。
      这个问题,已经有过多次反省。写博客后,叙述成文字的,在《春雨润物细无声》散落着墨过。归因不外乎“态度问题”——不懂多了,自弃;不及格多了,破罐子破摔。
      这次不一样,我在得出“生性不能算不聪明,后来工作不能算不优秀”和“不是一辈子都不会,而就那一阶段不会”的自我评语下,开始了新的追寻——我上学时学习成绩的很不好,与我工作后业绩一向很好,后果真不受前因的影响吗?还是其中另有实际存在的关联?
      只有找到二者现象是矛盾的,而内在的本质却是统一的,问题才能有答案。
      我将自身的上学时段,叫做“早年”;开始工作一直到退休后的阶段,叫做“后来”。
      早年“态度问题”,跟后来的“态度完全不成问题”,是内在本质矛盾、现象相反的二者。因此,一开始,“态度”就不再重复探索。
      一路追溯,最终能找到符合条件的,仅一对:早年的开小差与后来的专心致志。
      怎么说?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班主任每个学期给我的评语,有两方面五点是必不会少的:“天真,活泼,聪明;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 三年初中的评语无一不有:“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思想不要开小差”。高中三年的评语意思一样,只不过把直接的批评,改成软性的“希望”而已。
      有这么一次,上的是我成绩最好的俄语课。课任老师也是我们班的班主任。
      坐在靠窗的我,又在偷看外面。
      忽然老师站到身旁:“剑达,CCCP是什么词汇的简写?简写时要注意什么?”
      我站起来回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写。第一个C是Союз,联盟;第二个C是Советский,苏维埃的;第三个C是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й,社会主义的;P是Республика,共和国。变格以后全文是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因为是缩写,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所以,缩写时四个字母都要大写。”
      “你回答的完全正确。刚才是鸿鹄将至?”
      我立即回答道:“老师你不就在这里吗!”
      同学们说我答非所问。
      只要老师她笑夸我说:“你太聪明了!”
      这位老师姓唐,名“鸿”。
      能反应如此敏捷着,罕。而独我是。可见我之耳聪、目明、脑灵和当时一心二用,处于兴奋状态中的精力。
      再以我为例,我现在知道了自己最困难接受的是符号,数理化的符号对于思念的我不可不谓大量,让我这个脑袋瓜不善于代号的望而生畏,同时,我很讨厌公式,从来不能很顺利得记住。
      但是,大人们没有发现我的这二个问题。我自己当时并没有总结出问题的所在。
      也难怪,现在许多的教师和家长,认为上课不专心听讲、开小差、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小学生是“不良的习惯”,觉得中学生是“自控力不强”,“对自己不严格要求”。
      从我后来有过的二三十年讲课,对学生的感觉和这次对自己的检讨来看,尤其是最近我看了一篇教育界的调研报告所说的“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各地出现的高考状元累计千名有多,但他们几乎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成绩平平,出类拔萃的极少,几乎全军覆没。有所建树,独立创业,出大成就的,反而是那些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态发展过程查实,觉得我们当教师的,做家长的,是不是忽视了学子重要的什么。
      如果只是“习惯”,同样的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起始,习的是谁?惯于何来?自控力受自己哪方面来把握?
      我感到,做大人的,是不是有必要根据各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查一查,看一看,想一想,“这个孩子”的“专心”在什么别事上,开小差去了哪儿,注意力分散在哪些地方,做的最多的是什么和是不是同类的小动作。
      小学时,《语文》课老师在讲两军对垒,三个小鼓手被敌方捉到后,敌人让他们带路夜袭,就在快到自己军营时,突然他们猛烈地敲响了背着的鼓。我却在想:外国人好笨啊,为什么要带路的人还背着鼓呢……初中时,《物理》课讲到传送带,我想到完全不要汽车,人也不要走什么路,道路全部改用方向不同的多条的传送带,人站在上面,就可以到各自就近的地方……我绝对不知道世界上已经有我们国家许多年后才有的机场、大型商场人行传输系统。
      以我的课堂做学生的经历和当教师的经验来谈,觉得大人们往往忽视,或者压根儿没有发现这类型的孩子,精力特别旺盛。
      我可以说,自己就是这类型中的一个。小时精力特别旺盛,所以到六十过半,每天还能处在不少于十四个小时的事务上。我的精力不集中在不能够激发起我兴趣的方面,而能专心在我所喜欢,或我不一定喜欢但务必要完成的工作上,致以志。
      我的跳跃式的思维,转而成为言语时,往往让他人迎接不及。这种许多时候得心应手自己,却出人意料之外,包括我的手书的文字,无一不是不顾“公式”的。
      象这次的自作试验,又有几个人这么做的?
      这次,我对自己的数理化功课做作业试验,题目本身并“不能够激发起我兴趣”,但试验的动机,却是“能够激发起我兴趣的方面”;试验的项目不能说 “不一定喜欢”,但又“务必要完成的工作”。这不又是一桩既矛盾又统一的事吗?
      潜在影响何止精力。

                                                              2010-06-27

      【备注】
      2007-01-16《春雨润物细无声》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6/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