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人言可煨】爹娘和爸妈

   发布日期:2008年05月29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网上有一讲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后人影响者,说改变称呼“爹”“娘”为“爸”“妈”,始自梁启超1922年在清华学校兼课,宣扬西方文明之后。
     我记得过去读《康熙字典》,曾经见过“爸”“妈”二字的。查之,确证有。
     鉴于《康熙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仅一次的修订是在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可知“爸”“妈”最晚不过1831年。
     因此,那位“始自梁启超”说,起码得改成“由梁启超提倡”。
     又,众所周知,人类的婴幼儿口语最早、最本能、最简单的发音,一是“mama”, 一是“baba”。所以,全世界几乎都以自然人的这一现象作为称呼父母的共同,即使作为正式语言了,也只是音调、音高、长短和文字的相差而已。汉字写作“妈妈”、“爸爸”。
     因此,“爸”“妈”是梁启超“宣扬西方文明之后”说,荒谬了。
     又有一博客文章,说“爸”由“父”和“巴”构成。那文章写道“巴”是发音,“父”的字形是男人的双手划着双桨。
     后有一位中学教师觉得很有道理,便加以引用向学生说:“‘父’字是古代男子用双手划着双桨。”
     我觉得,不顾原博客文章借喻“父”的字形,以纪念已故的做摆渡工的父亲,这顺理成章是情有可原的。而读者将之作为“父”的字源,则是错的。再此流传,难免谬以误人。

     写出以下我的所探和所知,请有识之士赐教。
     根据甲骨文字中的“父”字,它原是一只手拿着一把石斧的形状。
     石斧是石器时代中华远古人最早发明也最重要使用的工具。
     “fu”也是人类最容易发的音之一。
     因此,“fu”与象形文字“父”相配,用以代表劳作的男人,是顺应自然的。
     至于许慎《说文解字》释:“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显然,其把斧、举杖,本是劳作的工具,此体现为家长威严道具的教诫之意,乃基于父系氏族社会早已经巩固的汉朝,而不是中华远古人发“fu”音,赋其意而后在甲骨上文字的时代之实际。
     早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是母系氏族社会。
     “mu”是闭口音,是许多哺乳动物最基本的发音。
     在象形字“女”的原形上,中间左右各加一个代表乳房的点,而后推演出又一个象形文字——“母”。
     人类在母系氏族社会里,男男女女夕夕而交,每每如此,是社会最普遍的状态。“交”字是已到束发年纪的“父”。“每”字是头发上插有如簪装饰物的“母”。父多则有了“爹”的会意字。
     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上,以及由于兵荒马乱而迁徙流散到东南山区的许多乡村,迄今还保留着称呼“爹”的同时,也有称呼“大”的。
     “大”,“一”“人”也。三笔画可向各方延伸而互不交叉。就这个象形字而言,未必是称呼父叫爹的来历,但就其意,则充分表达子女对“生我者”在家庭中至尊地位的认可。似乎,叫“大”更符合《说文解字》“家长”说。
     大凡称父为“爹”的,称母则为“娘”。
     “娘”的发音“nang”不很容易。它是“良”“女”合成的会意字。本意就是良女。由此发展有对年轻女子的称呼,例如“娘子、“姑娘”、“娇娘”、“新娘”;有对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的,例如“大娘”、“婶娘”,“奶娘”等等。
     为什么这个泛指的“娘”能够取代“生我者”的“母”呢?
     似乎不好解。
     要解这个因由,得追究到民俗的避凶讨顺求吉。

     帝王有避讳,例如自秦始皇起,改纪年的“正月”之“正”的读音“zhèng(政)”为“zhēng(征),为的是不与姓“嬴”的其名的“政”读音同。
     民俗,如子女生肖与父母之一者“相冲”,或八字有“相克”,为避凶讨顺求吉,故意不称呼“父”、“母”,而使用低于自己身份的至亲称谓“叔”、“婶”、“哥”、“姐”、“兄”、“娘”。
     因此,“娘”是低于“母”的称谓。
     有的地方,甚至干脆让子女直呼父母的名。
     在这方面,广东潮人尤其典型。父母在,子女称呼“阿爸”、“阿妈”,唯父母去世,子女扶灵才以“父呀!母呀!”哭诉了。正是潮俗话所说的“哭父哭母”。
     关于称谓父母的用字措辞,云云种种,地域异,方言异,古今异。就我所知,口语的,无非因为发音的最是容易;文字的,古代社会越文明越至尊至敬。

                 2008-05-29  子夜记录半月来白日的阅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