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论
|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29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文件下载
(鼠标左键点“文件下载”可看音画原大,右键点在“文件下载”则目标另存到电脑)
在这个浮躁的现世,要找到一首不关宗教的,又能使人心真静得下来的今人之歌唱,尽管已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个就像我这样,即使自以为已经静心的人,终究还是没能第二遍、在不作刻意的情况下,其间不间断、完整地听完朱哲琴演唱的、她最著名的《阿姐鼓》,或者《吹箫人》。
听一遍《阿姐鼓》,需时5分45秒;24句唱词中,有11句是重复、再重复的。
《吹箫人》更长,12句已然叠辞、重字的唱词——
给遥远笼上一层薄纱
回声中的回声中的回声
为周围凝聚一种缠绵
倒影中的倒影中的倒影
把黑夜熔成熔成乳白月荫
幽静中的幽静
让消逝记忆记忆缓缓流出
虔诚中的虔诚
呜
在边缘的边缘
在尽头的尽头
坐着一位吹箫的人
一遍之后又原原本本重复成24句,唱了6分39秒!
由此可鉴台湾的何训田、何训友在编写词曲里,作了怎样的佛教唱诵修炼。
即使觉得太拖沓,然而我还是选中了它,作成此期《春秋农事》刊头音画的唱歌。
当然,我截取了最重要的叙事,并且改成——
在边远的边缘
在津头的尽头
坐着一围人
我不想自己只是“一位”人,而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围”理想人物,被安置到绝对的“边缘的边缘”,更忌讳穷途末路的“在尽头的尽头”。
我期冀相对“在边远的边缘”,那里只是“津头的尽头”,水流前途足以自由继续的地方。
用其歌曲,却不再其名,借鉴成语“东拉西扯”和戏剧唱腔的“紧拉慢唱”,背景音依然竹箫,而我要与二三人一围琴论,好作琴箫之配。
记得大明有一立轴,三人座谈的。速速找见,恰其中一人抚琴,对面人谈兴正浓,中一人静听;乃《桃源仙境图》。
陶渊明的理想,乌托邦的不期然地去了,莫名其妙地回来,留下一篇记,画家绘之,像仇英;书家写之,有郑燮;网站以之,是拾穗。
我总能感觉冥冥中老天助我。
可是,我又偏不循规蹈矩。
譬如,倘若“论琴”,那可能检讨的是琴的本身,造物、工匠、品位、弦音、曲调、手法等等。
而今“琴论”,不仿也效于屈原的明明问天却《天问》的有弦外之音,起码此“琴”谐了“情”。
抚琴人,心在高山流水,远近于指间,是以手法论情。
听琴者,无论跋涉还是俯瞰,不语则只有自心知得,是以心情论琴;出语的,声情并茂,陶然于山水之间,与碧绿层出不穷。
一人心静是静,可不语,或自言自语。
二人相对,所有的话都能投机,除非一人视为的心静已到愚昧。
一围人,话题投缘,能论,山高水长;能争论,无别鼓箫琴之和鸣者,孰不情真意切心静乎?
2014-11-29
【本篇有关】
《吹箫人》朱哲琴演唱 原资料 http://music.baidu.com/song/1441398/570615fe7608544121a5
《桃源仙境图》明·仇英作品,立轴,绢本,设色;纵175厘米,横66.7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桃花源记》清·郑燮行书,立轴,绫本;纵100厘米,横43.5厘米;乾隆十四年(公元历1749年)作。